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实践动态 > 正文

重庆:质量兴农 优质“产出来”安全“管起来”

发布日期:2021-03-09 11:11 来源:重庆日报
摘要:初春时节,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的万亩脆李林已焕发出勃勃生机。雪白的李花覆满枝头。林下,村民们正忙着追施花前肥,为夏季丰产做准备。

初春时节,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的万亩脆李林已焕发出勃勃生机。雪白的李花覆满枝头。林下,村民们正忙着追施花前肥,为夏季丰产做准备。

近年来,巫山在全县22个乡镇135个村栽种了23.5万亩脆李。借助规模化、标准化管理,巫山脆李品质不断提升,销区也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2020年,巫山脆李年产值达15亿元,种植户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

这只是重庆市推动质量兴农、夯实产业根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调结构、建基地、强监管”,走出了一条“优质‘产出来’,安全‘管起来’”的高效农业之路。

培育“三品一标”,倒逼品质升级

曲尺乡紧邻长江三峡,库区特有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宜水果生长。早在唐宋年间,曲尺一带便有种植脆李的传统。但过去,村民们多选择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由于育种研究滞后,李子品种老化,结出的果实味道苦涩、口感不佳,很难成为“商品果”。

山高坡陡、土地零碎,粗放种植曾是重庆市丘陵山区惯有的耕作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山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很难生产出获得市场青睐的优质农产品。

“在走访调研后,我们发现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精细化程度,是推动质量兴农的重要突破口。”市农产品安全中心主任戴亨林坦言,为此,市农业农村委每年下拨1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用于鼓励各区县培育“三品一标”农特产品,希望以此倒逼农业生产实现标准化、科技化转型。

据了解,“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近年来,重庆市一方面对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和扶持,一方面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管理条例,为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提供便捷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6794个、产量达1319.9万吨。

“过去我们种植脆李,就采果前后施两次肥,第一次听说要施花前肥还是在村里的产业培训课上。”曲尺乡脆李种植户王恩海笑着说。

事实上,早在2013年前后,巫山县便将“巫山脆李”作为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打造,不仅从本地脆李这一天然基因库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还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巫山脆李果园管理技术,实施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

“如今栽种脆李再不靠‘老一套’方法,从田间管理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每个环节都有规范的生产技术。”王恩海告诉记者。2018年,他的果园大面积挂果,优质果能卖到每斤20元,是老品种脆李的十余倍,这让他实现了增收。

2020年,巫山脆李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19.18亿元,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借助“三品一标”打造,重庆市一大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走上规模化、集群化、科技化高效农业之路。“奉节脐橙”调优了早、中、晚熟品种结构,通过提高标准化种植管理水平,使优质果率达80%;“涪陵榨菜”培育推广了“涪杂1—10号”系列青菜头新品种,全面淘汰种植多年、种性退化、品质较差的老品种,实现青菜头品种的更新换代;“巫溪洋芋”建立起稳定的良种扩繁体系,不断提升马铃薯单产水平和质量,成为首批入选100个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标农产品……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培育‘三品一标’产品的基础上,从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建设,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化、组织化发展,全面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扩面。”戴亨林告诉记者。

“执法+承诺”,安全监管告别“一头热”

豆芽生产作坊是否使用了非法添加剂,蔬菜主产区是否有违禁农药销售,鱼塘投入品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每年,重庆市都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对蔬菜、鲜食水果、生鲜乳、茶叶、食用菌等产品进行重点检查。

“我们采用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检打联动,依法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副总队长王显华介绍,2019年和2020年,重庆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3.8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9.5万家次,共发现使用禁用药物和残留超标、私屠滥宰等问题隐患3481个,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139个。

近年来,重庆市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全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趋向稳定,然而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市农业农村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陈朝轩坦言,要从根本上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还得增强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从去年3月起,重庆市便在全国率先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通过生产者自我承诺,从源头把控质量安全监管。”

在永川区临江镇,天星村蔬菜股份联合社负责人陈祥向记者展示了他开具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记者注意到,合格证上除产地、数量等基本信息外,还以联合社的名义向社会承诺: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不使用非法添加物、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销售的食用农产品符合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这张合格证就像一份质量承诺书,让我们进入市场更有‘底气’。”陈祥告诉记者,天星村联合社共种植了200余亩绿色蔬菜。以前,蔬菜收获后,他们还要忙着联系买家,而自去年拿到“合格证”后,不少经销商主动上门洽谈合作。目前,天星村蔬菜股份联合社已成为永川多家中小学学校食堂的直接供货商。“去年,我们联合社蔬菜年销售额达40万元,500余户农户加入联合社,实现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00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具使用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主要涵盖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下一步,重庆市还将鼓励小农户也推行合格证制度。

构建溯源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3月,春茶集中上市。近日,在梁平一箭春生态茶叶种植有限公司内,总经理全校成正指挥车间工人在包装上挨个贴上追溯二维码。记者拿起手机扫一扫,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的信息随之一目了然。全校成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生产的有机茶叶已卖到了广东等沿海地区,相较于其它农产品,茶叶检验标准更为严苛,而产品溯源提升了产品保障,也让消费者更为“放心”。

这只是重庆市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织起舌尖防护网的一个缩影。早在2017年,重庆市便建立起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率先纳入追溯管理。“有了追溯体系,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各环节信息均可实现追根溯源。”陈朝轩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共建立起各级追溯点4460个,初步建成覆盖全市涉农区县、农产品主产乡镇、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管理。

而被纳入这张智慧化监管网络的,除了农产品外,还包括农药、兽药等农用物资。目前,重庆市已建立了农药溯源监管平台和兽药产品追溯系统,通过“备案制”强化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并借助“互联网+监管”等技术应用,实现主体名录、农资使用、质量控制、执法处置等信息“一张网”。

此外,针对国家限制使用农药,重庆市还实行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在全市所有农药经营网点中,仅有91家网点可销售国家限制使用农药,且每个经营网点均配备了专业人员进行安全用药指导,相关记录信息还将接入监管平台留档保存,实现销售的限制使用农药100%来源可追溯、100%去向可跟踪、100%质量有保证。”陈朝轩说。

得益于大数据监管,现在,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让广大市民真正拥有了“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 左黎韵)

(稿件原载于2021年03月09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