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错时施工一天要喝10斤水
本报讯(渝西都市报记者冉能全)最近,持续高温,热浪袭人,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奋战在高温下,默默坚守着工作岗位。他们就是建筑工人。
7月8日下午4点钟左右,记者在普康医疗器械生产项目一期1标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数十名建筑工人坚守在各个区域,虽然每个人的皮肤都被晒得黝黑,但干劲十足。
43岁的王兵从事工地支模工作已有20余个年头。作为支模班组组长,他告诉记者,支模工基本上是露天作业,由于建筑任务重、时间紧,大家都抓紧时间工作。虽然酷暑难耐,汗水湿透衣背,但他仍和工友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王兵告诉记者,支模班工人必须戴防护手套作业,如果不戴防护手套的话,由于钢管被太阳晒得很烫,没办法作业。工地支模施工只有每个工序有效衔接好了,下个工序才能正常施工,即使抢抓工期进度,他们也都是错峰上班,避开了最炎热的施工时段。“一干活就出汗,大概一天要喝10斤水。”王兵说,大容量的水杯成了他每天的标配。
“我们是错时施工,上午从6点干到10点,下午4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所有员工宿舍都安了空调,还准备了凉开水,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随时满足供应。”普康医疗器械生产项目经理何开德称。
在永川综合保税区项目建筑工地,记者看到,为抢时间赶进度,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进行高层外墙玻璃幕墙安装作业。在数十层楼的外墙上,外墙玻璃安装工李朝强不仅要经受高温直晒,还要经受反光玻璃热源的炙烤。
“每天上工前都发了霍香正气液。现在上工基本上一身都是湿的,上去一个小时左右安装了,又下来装(货),装了又上去。”李朝强说。
据了解,为做好夏季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永川区住建部门组织开展了夏季高温天气防暑安全巡查,并加大了对建筑工地防暑降温安全宣传力度,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调整高温天气施工作业时间,严格实行“抓两头、歇中间”的高温避暑措施;配齐防暑降温物品,严防中暑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统一为建筑工棚安装空调,给建筑工人实实在在的关爱。
燃气公司:打好安全平稳供气保卫战
本报讯(渝西都市报记者钟梅文/图)近段时间,随着气温的持续上升,永川燃气公司及时启动盛夏保供安全预案,分兵把守、错峰施工,为守护天然气管道挥洒汗水,确保为千家万户和企业送去安全稳定的天然气。
12日6点,燃气公司设备巡检、管线巡查工作人员已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严格执行“手指口述”操作规程,按当天调度指令,处置各项维护维修工作,按步骤对各居民区、各办公区域内的调压设备和埋地管线进行维护保养。为避免极端高温时段作业,公司合理调整了作息时间,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12日9点,在萱花中学食堂、天籁城小区和利海机械厂,燃气公司按照高温保供工作布置,以党支部为单位,分头推进燃气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的形式,开展安全宣传,在夏季燃气事故高发期,切实提升客户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水平,筑牢安全防线。
12日下午2点,三教产业园管网改造现场,永川燃气公司工程施工人员顶着烈日,奋力拼搏。为保证现场施工安全和进度,燃气公司安排多名施工人员采取轮换施工方式,确保施工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公司还送“清凉”到一线,为一线员工准备了高温防暑物品和清凉饮料。
孙天勇:我的职责就是把项目建设好
渝西都市报记者张玲实习生魏羽萱
永川港桥园区“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是永川区2022年重点项目,也是重庆“十四五”期间渝西地区首个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这里每天都有数十名挖掘机司机、大货车司机、现场施工人员冒着酷暑,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
7月11日,记者在永川港桥园区“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看到,各类机械正在工地内不停运转,一辆辆大货车有序进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作为现场施工的生产经理,今年49岁的孙天勇正指挥着工程车辆和人员有序施工。“不仅要盯好项目进度,还要负责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生产协调各个方面。”孙天勇说,“为避免高温暴晒、疲劳作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避开高温时段、轮换作业等方式,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室外作业时间进行了调整,而我自己主要负责现场调配,所以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每天6点过,孙天勇就会早早来到施工现场,提前安排部署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工人们下班后,他还要再检查一遍工地,总结当天的工作得失,并提出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作为现场施工负责人,施工区、料场、渣土场哪儿有问题,他就得赶到哪里。“整个工地的车辆、机械设备数量多,必须提前做好安排,遇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就会影响工程进度。”孙天勇说。
在工地上,工人们都是两班倒,而孙天勇就是一个班,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安排第二天工作已是常事。在施工区、料场、渣土场之间,平均一天他要来回走上十趟,最少的时候也得走上两万多步。“项目建设任务重,我们的工期紧,碰到晴好天气,必须加班加点推进项目建设。只要能顺利推进项目建设,我们苦一点累一点都值得。我的职责就是把项目建设好。”孙天勇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渝西都市报记者刘灿摄